南昌臨空經濟區:智慧空港 臨空新城
直管區2018年全年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預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68億元;引進項目35個,合同總資金超過550億元,超額完成全年招商任務,并實現世界500強外資企業零的突破;建設了東西鄰里兩個綜合性生活配套中心,可滿足10萬名產業工人的生活需求,讓工人能在辛勤工作之外舒心享受生活……
近年來,南昌臨空經濟區堅持“產業集聚新高地、對外開放主窗口、改革創新試驗田”的定位,緊緊圍繞南昌“強攻產業、決戰工業”的戰略部署,朝著現代化新型“千億園區”的奮斗目標,開拓進取、擔當實干、奮力前行。如今,園區基本功能不斷完善,承載力、輻射力、吸引力持續增強,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成效。
“快多高”發展,打造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
“2018年,臨空經濟區的發展,總體呈現快、多、高三大特點。”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趙海東說:“快,就是增長速度較快;多,就是引進項目較多;高,就是發展質量較高。”
乘風破浪,經濟指標快速增長。2018年,臨空經濟區針對管理體制不斷健全完善的實際情況,在經濟發展上注重積蓄勢能平穩過渡,基本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標任務。直管區全年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預計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68億元,同比增長28.2%;預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1億元,同比增長28.18%,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同比增長26.3%。預計實際利用內資73.55億元;預計利用外資1億美元;預計出口總額4.85億美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戶。截至去年11月底,實現財政總收入3.73億元。
迎天下客,招商引資提質增效。通過“輕資產”招商、產業鏈招商、平臺招商、以商招商、全員招商等方式,2018年臨空經濟區引進項目35個,合同總資金超過550億元,超額完成了全年招商任務。引進了聯創光電、新倫科技、長方集團、陽光照明、奧克斯等6家上市公司項目,世界500強外資企業實現了零的突破。截至目前,臨空經濟區直管區已落戶了70多個臨空經濟指向特征明顯的項目,上市公司投資的項目有9個;已投產的產業項目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2家,高新技術企業12家,園區整體呈現高新產業集聚發展格局。
雷厲風行,項目推進高效有力。按照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的思路,臨空經濟區堅持靠前服務一線走訪,模擬審批報建手續,亮燈管理提高效率,幫助園區企業快速解決困難和問題,提高項目推進速度。2018年,項目推進工作進展順利、成效明顯,科瑞普、贛大材料等9個項目投產運營,鑫潤航達、酷龍贏等15個項目開工建設。
賓至如歸,服務配套日趨完善。按照“輕資產招商”理念打造的產業配套服務中心一期投入使用,二期主體結構已經封頂,該項目總投資約18億元,總建筑面積約48萬平方米,預計2019年全部投入運營,可為近10萬名產業人員提供住宿、購物、餐飲、文化、休閑、運動“一站式”服務,這種新的產業配套模式將在臨空其他區域全面復制推廣。
銳意進取,創新驅動加速發展。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孵化和培育科技型“雙創”企業,打造臨空“雙創”品牌基地。通過發揮臨空先鋒眾創、恒通3D打印眾創空間等“雙創”平臺功能和已有項目的優質科研資源,加快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提升企業創新創業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企業孵化和產業培育,2018年入駐創業團隊26個、入孵企業25家。
“業住娛”融合,爭當大南昌都市圈強力引擎
怎樣留住職工、留住企業曾是南昌臨空經濟區面臨的重大問題,為此該區創新思路,向新加坡鄰里中心和蘇州工業園學習,為整個園區建設集中、專業配套的“三生一體”設施,讓人才安居樂業,人盡其才。
自成立以來,臨空經濟區始終堅持“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集約生產空間、優化生活空間、擴大生態空間,把生產、生活和生態緊密結合,致力將臨空經濟區打造成為南昌市乃至全省工業園區產城融合的“樣板”。如今,“三生一體”工程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生產項目高端,目前臨空經濟區主要依托16.8平方公里的直管區,密集招引落戶產業項目,現已招引落戶了70多個高端產業項目;生活配套集中,學習借鑒了集中建設生活配套的模式,建設了東西鄰里兩個綜合性生活配套中心,總建筑面積超60萬平方米;生態景觀成帶,初步建成了以環楊家湖生態休閑區和儒樂湖大街、金山大道、福銀高速為主體的“一心三軸”生態景觀帶,讓企業生產安心,讓工人生活舒心,共同推動臨空經濟快速發展。
其中,建設體量龐大、設計理念超前的臨空臨港工業園,尤其將發揮“定海神針”般的重要作用。其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產城融合,既有標準化廠房、研發辦公樓,又有影院、購物商場,可滿足生產、生活多樣需求。二是全生命周期,吃、住、行、購、樂、玩,都可以在這里獲得優質服務。三是智慧化服務,臨空經濟區把和阿里巴巴合作開發應用在產配中心的智能管理系統APP在該項目進行推廣,當人們進入84萬平方米的臨空臨港工業園,下載這款APP,就能享受車輛定位、刷臉支付等全套智能化、智慧化服務。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吉林市發改委:打造東北最大的航空器維修基地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