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彈”案件頻發暴露法律漏洞
今年5月,王洪亮致電6地機場,謊稱5個航班有炸彈,導致航班被迫返航。11月5日,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法院對該案進行一審宣判,以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判處被告人王洪亮有期徒刑5年。宣判后,王洪亮當庭表示服判,不上訴。(11月6日《新京報》)
王洪亮獲刑5年,成為“詐彈入刑”第一人,而法院是以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對被告人王洪亮進行定罪量刑的。面對頻發的航空器受“詐彈”威脅事件,“詐彈入刑”第一人警示《民航法》該修訂了,應增加“以威脅信息危害航空器安全罪”。
近年來,“詐彈”案件越演越烈,僅今年就發生了多起:5月15日,深航、東航、吉祥航空共5架航班遭遇電話威脅,經查證均為虛假恐怖信息;2月20日,為了挽留負氣離開的女友,陳躍連打兩次匿名電話,謊稱飛機上有危險品,迫使合肥飛深圳ZH9786次航班中途備降南昌;2月8日,山東航空股份有限公司SC1170航班從廣州飛往濟南途中接到匿名電話報告,聲稱飛機上有旅客攜帶危險物品,后被證實為虛假信息……
然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詐彈”案件的處罰面臨法律困境:一者,對“詐彈”行為人的處罰偏輕,一些行為人只是受到了行政拘留或罰款的處罰;即使追究刑事責任,也是按《刑法》進行處罰,對行為人的量刑明顯偏輕。二者,“詐彈”案件造成航空公司的損失,也少有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航空公司一般都“自認倒霉”。而航空發達的國家均對“詐彈”行為予以嚴懲。以美國紐約州為例,法院對于類似行為人判處20年甚至終身監禁,而經濟賠償或處罰,也在幾十萬美元甚至上百萬美元。
“詐彈”案件頻發,暴露我國航空立法和執法的缺失。依法治國必須有法可依,盡快出臺新的《民航法》刻不容緩。我國現在所用的《民航法》是1996年實施的,對虛假信息威脅航空器沒有細致的條款和解釋,造成司法機關在處罰、判決類似案件中缺少法律依據。治亂需用重典,在《民航法》修訂前,《刑法》也可以考慮增加“以威脅信息危害航空器安全罪”這一罪名,或者最高法對相關條款進行司法解釋,比較判例,加大和明確對威脅航空器安全的虛假信息的處罰。
只有讓編造虛假信息威脅航空器的人付出慘重代價,那些蠢蠢欲動的人才不能胡亂伸手、胡亂動口。期盼“詐彈入刑”第一人能夠促進《民航法》的修訂,希望每一位公民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珍愛生命,更希望每一位乘客乘坐航班高高興興、平平安安。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低成本航空或成支線航空突圍選擇
- 下一篇:揭開低成本航空的面紗:成本不低 認知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