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空經濟區或成地方經濟轉型支點
臨空經濟區或成地方經濟轉型支點
——訪中國民航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曹允春教授
中國臨空經濟區的火爆,在曹允春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作為國內最具知名度的臨空經濟區專家,他差不多每月要出去講課三次。
他最初的研究領域是區域經濟,后來進入中國民航大學,遂在1998年開始關注臨空經濟。次年,《中國民用航空學院學報》刊登了他的一篇臨空經濟區的論文。但彼時,無論是學術界還是經濟實踐,都尚未太關注臨空經濟。
此后幾年中國的臨空經濟緩慢探索、前進,到2010年后突然進入井噴期。他也由此成為各地發展臨空經濟的重要咨詢對象,并參與一些地方的臨空經濟區規劃。
多年的研究和對實踐的介入,使曹允春對中國臨空經濟發展形成了獨到觀點。在他看來,臨空經濟發展,開發體制尤為關鍵。
開發機制是臨空經濟區的決定因素
《21世紀》:從1992年成都空港開發區成立以來,中國的臨空經濟區已歷經20年,有哪些特點?如何評價?
曹允春:這20年中國臨空經濟區的發展,有經驗也有教訓。第一,要更好地去理解這樣一種新興經濟形態,需要做好規劃——這特別重要。
第二,開發機制。這是決定性因素。只有先把開發體制機制梳理好,然后才能談產業怎么布局。
第三,國家戰略還是很有價值。以鄭州航空經濟試驗區為例,雖然起步較晚、今年3月規劃才獲得國務院批復,但發展很快——因為是國家戰略,河南、鄭州地方政府就比較重視;而中國國家政策的含金量較高,對于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個信號。
第四,要重視產業的準入機制。從區域開發來說,臨空經濟是一種高端經濟形態,與當地經濟存在一定的層次差異;但其位置又屬于郊區,往往在開發初期,產業氛圍沒上去,生態環境、基礎設施還不完全到位,想要吸引高端產業有難度,因此會有一些傳統產業在里面。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是一個重要考驗:如果堅定地只招高新技術產業,可能時間很漫長;但如果按照傳統產業區發展,又淪為一般的開發區。我個人認為,臨空經濟區還是要抵制住誘惑、對產業有所選擇,真正把這個區域作為高端開放性的經濟區域來打造。尤其是在臨空經濟區內的關鍵片區,一定要控制好;其他一些區域,可以適當引進一些傳統產業,但不能太多,而且要給出轉化空間——到時候能夠把它調出去,要不然就很麻煩。
第五,機場一定要成為綜合交通樞紐。未來發展臨空經濟,航線網絡和地面交通網絡要銜接。現在國際上臨空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機場一般是綜合交通樞紐。國內真正算得上綜合交通樞紐的,上海虹橋算是一個——航空、鐵路、地鐵整合在一起。北京的首都機場還沒有做到。
第六,機場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國際上成功案例也不太多。
臨空經濟區或成為經濟轉型的支點
《21世紀》:從八十年代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到九十年代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再到后來的國家級新區……每一個階段都由一種特殊經濟區驅動區域經濟、甚至是國家經濟的發展,臨空經濟區有沒有可能成為撬動經濟轉型的新杠桿?
曹允春:應該可以。無論全球經濟還是中國經濟,都需要一個支點撬動經濟發展。設立自貿區的戰略意圖是以開放促改革——空港通過航線網絡連接國內外工商業大城市,經濟要素通過航線運轉。臨空經濟區能提升中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資源配置里的位置,也利于中國經濟升級、轉型,當然,這需要我們實驗探索——從中國經濟發展脈絡來看,是可以做到的。
非常有意思的一點是,世界臨空經濟就是從1959年愛爾蘭香農自貿區開始的。而上海自貿區的重要支撐之一是浦東機場的臨空經濟區。這不是歷史的巧合,而是說明這就是規律。
《21世紀》:臨空經濟區與開發區、高新區等經濟區之間是什么關系?
曹允春:這些經濟區之間肯定有一些東西是相同的,如高新區偏重高新技術產業,臨空經濟區也偏高新技術產業,但后者是臨空偏好。換言之,它有航空運輸產業。產業鏈本身不受空間局限,只是表明產業鏈條的關聯性。所以,臨空經濟區的產業形態也不是孤島,要與高新區、經開區關聯,否則就帶動不了區域發展。
警惕臨空經濟區地產化苗頭
《21世紀》:有觀點認為,大規模產業轉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招商引資充其量也只是承接個別項目。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現在有50多個城市提出了臨空經濟區規劃,這是否意味著一些臨空經濟區的規劃難以實現?
曹允春:這個問題很好,這種擔憂也有道理,但我們要注意到,臨空經濟的產業形態并非是零和游戲,而是共贏生態。比如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航空物流一定是在更多的機場布局,而不是只在一個機場布局而不在其他機場布局。但招商引資的時候,不能什么都進,臨空經濟區還是要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以臨空經濟產業為主,避免同質化競爭。
《21世紀》:你是否擔心,各地紛紛上馬臨空經濟區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曹允春:我一直想空出時間來寫一篇《臨空經濟熱的冷思考》。現在不管有無條件,各地都在瘋狂地上臨空經濟區。還是要考量一下所在區域的機場和區域經濟條件到底滿足不滿足臨空經濟區的發展。當然現在做規劃,控制住周邊土地是應該的。對于一些條件不太充足的地方政府來說,上馬臨空經濟區要慎重。
《21世紀》:臨空經濟區熱中,有些地方在變相進行房地產開發,你怎么看?
曹允春:有些地方確實有這個苗頭,要引起重視,否則會出問題。臨空經濟區是在發展產業還是在玩土地?現在賣地、不做產業,會導致空間逐漸喪失,這對區域發展是不利的。
《21世紀》:臨空經濟區與機場的關系非常重要,有什么樣的機制可以使二者之間關系協調、促進臨空經濟區的發展?
曹允春:鄭州航空經濟試驗區的開發主體是四個股東:機場再加省市區三個政府,共同成立一個開發公司。這或許是一種比較好的模式。
《21世紀》:國際上臨空經濟區的開發模式有幾種?
曹允春:世界上主要是三種模式:一種是整體規劃、整體開發,比如韓國仁川,但是比較慢。二是各自規劃各自開發。北京首都二機場臨空經濟區就有這樣的苗頭:北京市、新航城、廊坊各圈定一塊,將來肯定會出問題。三、統一規劃、協調開發。這是最好的模式,荷蘭是采用這種模式。
《21世紀》:到目前為止,地方政府對臨空經濟區很積極,但中央層面似乎沒有專門針對臨空經濟區的政策。
曹允春:中央政府可能還是要等發展明晰后再出政策吧。當然,無論怎么說,鄭州航空經濟試驗區獲批也是個信號——中央政府已經知道這個經濟形態。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空港經濟區可否撬動經濟轉型升級?
- 下一篇:伊春空難究竟有無“要客”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