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低成本航空時代值得期待
2014年全國民航工作會議明確將扶持低成本航空作為明年的重點工作,基本符合市場多方期望,為低成本航空時代到來奠定了政策基石。長期以來,國內低成本航空市場發展緩慢,與國外對比鮮明。截至2012年底,國內僅有春秋航空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國內低成本航線的市場份額僅為6.7%。究其原因,主要是,民航上游資源高度壟斷和航空油料、飛機引進、機場收費等剛性成本較高。
民航工作會提出對于低成本航空,民航局將在航線準入、航班時刻、服務價格上實行更靈活的政策,并要求機場完善相關保障設施,建設或改造低成本航站樓,鼓勵大型骨干航空公司實施低成本戰略,同時,關注國際航線低成本市場,以出境快速增長為契機,拓展低成本業務。這也是民航局首次在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扶持低成本航空政策,意義深遠。
放寬市場準入有利于大規模推廣低成本航空模式。飛機成本占航企成本的比例較高,國內大型航企可獲得大批量采購優惠,低成本航企則不然。此次民航工作會沒有提到飛機采購的優惠政策,與擁躉者的期望仍有差距。但應該看到,民航局正在深化航線、時刻和運價管理的改革,為低成本航企進入市場參與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去年11月,民航局還與發改委聯合發布《關于完善民航國內航空旅客運輸價格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取消降價幅度限制,被業界解讀為有利低成本航企發展之舉。從政策導向看,限制國內低成本航空發展的航線、時刻、價格等上游資源有望放松管制,低成本航空市場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民用機場將可能為低成本航空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有調查指出,國內68%的機場每日航班量不超2班,26%的機場每周航班量不超3班。在國內航空出行需求還未充分釋放情況下,放開機場收費標準,簡化航站樓運作流程,鼓勵低成本航空公司“飛進尋常百姓家”,是減少或改變機場虧損局面的有利舉措。民航工作報告提到,要民用機場完善低成本航空的保障設施。同時,還隱晦地提出機場服務價格改革問題。這些政策有待于付諸實施,值得拭目以待。
多家航企試水低成本航空領域。資本的嗅覺一向靈敏,善于伺機而動。早于民航工作會,國內多家航企敏銳地捕捉到了民航局的政策導向,紛紛宣布進軍低成本航空市場。這意味著資本早已暗中涌動,萬事俱備,只待政策契機。資本總是在追逐更高回報。因此,多家航企進軍低成本航空市場的邏輯并不難理解。從國際看,低成本航空公司比傳統航空公司盈利能力更強。2012年,春秋航空的主營成本比行業平均低28%,管理費用低45%,銷售費用低82%,說明了低成本航企的運營管理效率更高。這一系列的數據顯示,低成本航空模式比傳統航空模式更有利可圖。隨著民航市場準入政策的放寬,預計國內將出現更多低成本航空公司。
外國低成本航空公司相繼涌入中國。目前,國內已經有亞洲航空、捷星航空、虎航等來自5個國家13家外國低成本航空公司,一共運營60條連接國內到東南亞、東北亞及地區的低成本航線。近年,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涌現了一大批低成本航空公司。這些低成本航空公司無一例外都將中國大陸作為目標市場,預計我國國際航線低成本市場將繼續快速發展。在周邊低成本航空公司大量興起情況下,在民航扶持政策的催化下,我國低成本航空發展將辟新境界。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airportsnews@126.com
- 上一篇:海島直航開通 是機遇? 是挑戰?
- 下一篇:乘客如何看待允許在飛機上使用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