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美國:中國成航班延誤頭號國家
中國快速增長的航空旅行市場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但論起航班延誤,它是第一。
上海居民陳蓁(音)在最近的一次商務旅行中,深有感觸。她飛離內蒙古的時間,比原定計劃延遲了24個小時。陳乘坐的飛往北京的夜間航班,推遲到了第二天,由于工作人員不能給出具體的起飛時間,她購買了另一家航空公司的機票。但那架飛機也延遲了。
“這是我遇到的最糟糕的經歷。”陳蓁,這位模特經紀人如是說,“我到北京時都快麻木了,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只想親吻大地。”
陳經歷的“磨難”在中國眾多航空旅客中司空見慣。延誤反復出現,并且時間一再延長,旅客打砸登機服務臺,與工作人員爭吵或沖擊停機坪的場景也時常上演。
據官方數據,去年中國的航班準點率為75%。但私人調查描述了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航空監測機構FlightStats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6月北京機場的航班正點起飛率只有18%,在全世界35家主要機場中排名倒數第一,上海情況稍好,為29%,排名倒數第二。在表現最差的10家航空公司中,有8家來自中國大陸。
頻繁的延誤凸顯了中國國內航空公司面臨的挑戰,它們正試圖滿足蓬勃發展的航空旅行需求。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預計,中國國內的航空旅行需求年均增長10%,到2016年,新增旅客人次將接近1.6億。
亞太航空中心分析師威爾·霍頓表示:“航空公司面臨的壓力與日俱增,航班迅猛增長,卻沒有足夠的空域來容納它們。除非對空中管制進行改革,否則增長將會受到限制。”
中國實行嚴格的空中管制。一些民航專家表示,自上世紀90年代中國國內航空公司出現一連串致命的事故后,監管機構大為震驚,開始對航空安全變得過分謹慎。
飛行員也對飛行間距心懷不滿,在機場降落時,飛機被要求保持10英里(約16公里)的間距,而在其他國家,這一間距為3英里(約5公里)。同時,飛機還被要求保持2000英尺(約610米)的垂直間距,這一距離是其他國家的兩倍。
降落時,中國的空中管制人員要求飛行員降至特定的高度和航速,但在其他國家,飛行員可以連貫地降落到機場。
“這就像下樓梯,你每走一步,就要慢下來一點,”航空投資公司上海天籌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主管克里斯托弗·杰克遜表示,“這意味著更多的滯空時間,采用這種方式控制飛機,為的是更容易拉起復飛。”
在夏季,大范圍出現的雷雨天氣也會導致延遲。飛機只能待在地面上,等待離港許可。
“延遲疊加在一起,到了晚上,就會造成大規模擁堵。”航藤商務咨詢(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托德·錫耶納表示。
不過有時,延遲毫無理由。
亞洲航空公司港龍航空前飛行員帕特·莫里斯表示,在一趟從香港飛往北京的航班上,空中管制人員要求飛機進入無限期等待模式。此時,距離航班到達目的地還有兩個小時。
機組人員回復稱,那樣一來,飛機就沒有足夠的燃油在北京降落。但管制人員建議他們選擇備用機場降落。
“我們詢問原因,卻被告知是天氣原因,但當時北京并沒有遭遇惡劣天氣。”他表示,機組人員設法“協商”,以便在“沒有更多延遲”的情況下繼續飛往北京。
政府正試圖解決這一問題,新的措施將允許飛機先行起飛,而不管目的地的狀況如何。幾十個新機場也在建設之中,其中包括新的北京機場。這一機場定于2018年投入使用,它將有助于緩解現有首都機場的壓力。首都機場是全世界第二繁忙的機場,每年的旅客吞吐量達8200萬人次。
如果延誤遲遲得不到解決,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乘坐高鐵,這是一個日益有力的競爭者。中國政府計劃將高鐵網絡翻倍,到2015年,達到1.8萬公里。
“雖然從北京到上海的飛機比火車快,但航班延誤會使旅行時間延長,這讓高鐵更具優勢。”霍頓表示,與飛機相比,高鐵更為便利,因為它們提供無線網絡。
陳蓁也表示,在上一次的夢靨之旅后,她將會盡可能地乘坐高鐵,以避免搭乘飛機。
她表示,從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起飛的夜間航班晚點后再次延遲,這讓得知消息的同機旅客大為憤怒。他們大聲訓斥工作人員,并朝一位高級經理扔礦泉水瓶。陳抱怨稱,沒有工作人員來幫助他們預定酒店。
“沒有人管我們,沒有水,沒有食物。”她表示。陳拿到了機票退款,搭乘另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班離開,而沒有試著要求補償。“我只想早點回家。”她表示。
譯自《今日美國》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