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觀察:民營資本如何分享萬億級的通航蛋糕
未來,更多的民營資本、分析機構會陸續進入到通航領域,通航產業跟大眾消費的結合,肯定會迎來更暢通的一天。消費升級與技術創新的有效結合,將使通航產業的未來大有機會,我們也期待這一天盡早到來。
李建軍
創客總部合伙人
兩三年前,有人問我:通航產業的風口什么時候會到來?我的回答是估計還得等兩三年。
但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個風口我們還需要再等待。從產業的角度來講,我認為通航產業跟汽車行業一樣,是一個非常巨大的市場。如果要說具體的時間點,我覺得現在就好像30年前的汽車跟我們生活的那個結合點一樣,未來可能真的是不止萬億市場的大蛋糕。
通航產業的產業鏈非常長,能結合的相關產業特別多。對于投資人來說,真正懂通航產業的投資人很少,他們在投資前需要努力看懂這個產業。
前景看好,但眼下為什么資本特別是社會資本、民營資本沒有大量地涌向通航產業呢?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通航產業的產業鏈非常長,能結合的相關產業特別多。對于投資人來說,真正懂通航產業的投資人很少,他們在投資前需要努力看懂這個產業,如果產業鏈很長,他們就容易猶豫,在判斷過程中就會有其他問題。這也是為什么現在能看到的除了像無人機這樣的市場,其他通航領域沒有大量社會資本真正進入去炒熱點或者助推發展。
其次,通航產業其實跟現在做的科技、創新領域的投資是一樣的,需要的研發投入非常大,需要大量的、長期的研發投入來支撐,而資本往往是逐利和要求快速的,所以一些有關模式創新的項目會特別受歡迎。
然而,問題在于,從2017年到2018年,整個行業和產業在發生大的變化,中國的模式創新其實已經走到一個瓶頸,用生產關系去推動經濟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已經行不通了,接下來一定是要靠生產力來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才能上到另外一個臺階。
所以,科技創新和技術創新其實成為了未來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中國投資業態的主流。這也成為目前整個投資和創業界的共識,包括國家的政策也都在支持整個創新、創業領域的科技創新。
通常情況下,我們把科技創新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實驗室技術階段,產品工程化、技術工程化階段和產品市場化階段。目前,我們基本上在看第一個階段和第二個階段的項目。
通航產業并不是一個封閉產業,必須要和其他行業做很深入的結合,這種結合才能夠產生更大的效益。而這種結合往往是從產業鏈的下游開始往上推的。
具體到通航產業,我們投過的兩個跟通航相關的項目,都是面向終端消費的項目。那資本究竟會關注什么呢?我認為,首先肯定是關注那些規模和客戶量非常大的項目,大量的客流往往意味著真正的剛需,能夠產生持續的推動力。但關注通航產業,它是重資產的行業,目前的發展數據也并不理想,尚未出現能持續帶來大量客流的項目。
因此,要判斷未來的市場在哪里,首先需要了解真正的剛性需求在哪里,這需要在早期做大量的工作。作為投資人,我們就會用投資的眼光去看行業的發展,幫助創業公司進行市場運作。通過找到最好的人,用最好的技術和管理邏輯來運作好公司,同時加上下游資源的配合,也可以做起來。
通航產業其實并不是一個封閉產業,必須要和其他行業做很深入的結合,這種結合才能夠產生更大的效益。而這種結合往往是從產業鏈的下游開始往上推的。所以,我們獨立、封閉地去看通航產業究竟應該怎么去發展、壯大,其實是有問題的。如果反過來,從其他產業,或者跟消費更接近的產業入手,來倒推如何利用或結合通航發展,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投資者能夠預見整個閉環的結果,往往愿意追加更多的投入。
其次,在投資早期,任何技術創新的技術人員往往缺乏商業化頭腦,真正既懂技術又懂商業的人比較少見。
因此,在看早期的技術創新項目時,需要配置專門的團隊,甚至幫他們去做技術未來產業化導向的分析,這非常重要,也是投資人需要干的。這跟以前團隊有了,給錢就往下推的模式化發展不一樣。這是技術投資領域新的點,放在通航產業也是一樣。
未來,更多的民營資本、分析機構會陸續進入到通航領域,通航產業跟大眾消費的結合,肯定會迎來更暢通的一天。消費升級與技術創新的有效結合,將使通航產業的未來大有機會,我們也期待這一天盡早到來。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巴航工業:交付全球第500架飛鴻300系列公務機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