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從18棵青松到1800名飛行員
朱林:川航集團原常務副總裁,2012年1月1日退休。
當時川航的飛行人員一開始只有18個人,被稱為“18棵青松”,主要是飛行、領航、機械和通訊人員,這些人主要是從成空部隊還有13師過來的,一共18個人。從當時18個人,到現在大概飛行隊伍1800多人,人員應該是100倍了。
引進Tu-154實際上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它對川航的發展起到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從中型機到大型機,這樣一種過渡和跨越。Tu-154運行是非常困難的,主要是沒有飛行員,因為Tu-154是一種新機型,我們本身沒有教員,沒有機長,就必須向國內或國際上運行Tu-154的這些公司和單位借用,因為當時運行Tu-154的有西安、成都、新疆,還有北京34師,那么為了這個事情,1991年,我們幾次去新疆還有北京34師。
去新疆借教員也是非常困難的,做了很多的工作,最后給我們3個教員,又從34師借了2個。這樣就解決了我們第一架飛機來了以后機長的問題,教員的問題。總體說運行還是順利的,這樣就從中型機到大型機,從省內到全國。
1996年以后,Tu-154的油耗原本很大,隨著油價不斷上升,我們就準備想辦法引進新的機型。最后,選過來選過去,決定引進空客。因為空客是當時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機型,但是對空客A320這種機型,因為中國大陸民航沒有,中國大陸沒引進,當時普遍運行的是波音系列。
那么運行這個空客單手的側桿操縱,中國大陸民航還沒有,但是飛行員通過改裝,應該是沒什么問題,掌握起來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們首家使用了空客。
2002年股份制改造完了以后,發展比較快,來不及培訓這么多飛行員、機長。所以,2003年時,成立一個飛行員人力資源辦公室,所以當時就有了一個從臺灣引進飛行員。
當時的困難是,臺灣人員到大陸來工作,地面人員是有,飛行人員沒有先例,地面人員可以,空勤人員也應該是可以,問題不是很大,我們還是有信心。所以跟臺灣飛行員協會進行交流,到了當時的民航總局,我們寫了報告,總局又轉到了國臺辦,國臺辦當時是外交部、中央政治局所有的常委都是簽了字的,這樣才通過了,同意川航進行試點。
做了兩年時間,從2003年到2005年,終于把臺灣飛行員的問題做出來了。后來我們引進了臺灣飛行員幾十人,這給川航的飛行人力資源起碼是有一個緩解。然后從全國各航空公司租賃也好、借用也好,第三個就是其他國家的機長,多條腿走路,這樣就在那個發展的時候,基本解決了飛行人力資源的問題。
經過了從組建到現在已經30多年了,應該說川航的發展是比較健康的,保證了安全。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在川航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代一代的人在進行不懈努力,現在看來川航的發展還是很不錯的,在更高的平臺上、更高的層次上很有發展前途。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東航四川:推出關愛老年人出行公益活動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