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港觀察:機場貨運業務的競爭分析及業務發展建議
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特別是貨運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地區與國家的經濟騰飛。機場作為航空運輸業發展的平臺,積極發展貨運業務不僅是自身業務的豐富與航空運輸功能的完善,更是對現代貨運體系的有利補充,是利國便民的舉措。然而,盡管目前國內大小機場都已陸續開通了機場貨運業務,在市場經濟中激烈競爭時發展得并不順利。通過運用著名學者波特提出的產業分析“五力”模型對機場貨運業務進行剖析,可以清晰地展示出機場貨運業務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外部威脅,從而進一步提出機場貨運業務發展的對策舉措。
“潛在進入者”的進入威脅
航空貨運高效快捷,產業市場空間廣闊,許多企業都瞄準了這塊蛋糕。面對眾多潛在的進入者,機場在發展航空貨運業務方面存在天然的優勢,從而對進入者構筑一定的進入障礙。具體而言,機場貨運業務的優勢體現在對關鍵資源的控制上,無論是在渠道平臺上的天然話語權,還是在對航空公司這一關鍵運輸資源的控制上,都是其他潛在進入企業不可比擬的。
“替代品”的替代威脅
機場貨運業務屬于航空運輸業,長久以來都受到海運及公路與鐵路陸運的威脅。首先是傳統的海運,以其成本優勢著稱。其次是公路運輸,在靈活性上更勝一籌,特別是隨著全國高速公路網絡的不斷完善,公路運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而航空運輸的時效性是海運、公路運輸不可比擬的。目前,最大的潛在替代威脅來自鐵路運輸,特別高鐵貨運業務的威脅。高速鐵路的發展大大提升了鐵路運輸的時效性,并且近年來,隨著“高鐵快運“等高鐵貨運業務的不斷探索,打破了高鐵不可貨運的禁錮。與航空運輸相比,高鐵貨運具有成本較低、受天氣等環境影響更小、準點率更高、服務更靈活等優勢,是航公運輸最大的潛在替代威脅者。
“供應者”、“購買者”討價還價的能力
航空公司作為機場貨運業務的供應商、航空運力的供給者,在供應關系上,其議價能力顯著強于機場,因為,航空公司與其下游買方相比集中度更強,下游買方除了機場貨運業務,還有眾多貨代公司、快遞公司。而在與購買者的購買關系上,機場也處于議價能力較弱的一方。對于客戶來說,機場的貨運業務與貨代公司、快遞公司相比差異化不明顯,貨物承運者可選方案多,增強了其議價能力。
產業內“現有企業”的競爭
當前,航空貨運市場是一片競爭激烈的紅海市場,機場、貨代公司、快遞公司、航空公司互相競爭,共同爭食一塊蛋糕。許多機場由于貨運業務發展較晚,在早已形成規模經濟、樹立起良好品牌效益的強大競爭對手面前,發展的更是舉步維艱。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機場貨運業務在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方面較小,但在替代品威脅、上下游議價能力、現有產業競爭三方面都處于先對弱勢局面,因此,機場在發展貨運業務時所面臨的外部挑戰形勢較為嚴峻。
根據波特的理論進一步分析,當前適用于機場的競爭戰略舉措為集中差異化戰略,即聚焦細分市場,推出差異化的服務。首先,機場需要對自身的貨運業務提出清晰的市場規劃定位,輻射一定地區或是輻射一定客戶群體,以增強市場機會。其次,在激烈的競爭中,機場需要強化服務業的靈魂——差異化,給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滿意服務。例如,為客戶提供端到端的一體化貨運服務,加強收貨、送貨的個性化服務等。機場貨運業務在充分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后,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中國第一批買私人飛機的人,現在過得怎么樣?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