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峰:做企業就是做人

“做一個企業,看似是經商,實際上是人生問題。”
66歲,作為海航創始人和現任董事長,陳峰談起自己的創業人生,覺得這更像是一種機緣,有人做記者,有人當主持人,有人成為了黨政干部,他自己的機緣就是“賣機票”。
16歲那年,他從山西老家背著行囊來到四川廣漢飛行學院。畢業后,來到中國民航總局工作,成為體制內的一員。
上世紀80年代末,陳峰得到了去西德漢莎航空運輸管理學院培訓的名額。學成歸來,恰好遇到海南建省準備建立航空公司的機遇,陳峰離開了民航總局,來到海口,和王健、李先華、譚向東、陳文理等人創立了海航。
26年過去了,陳峰依然記得創業之初來到海南時的情景——街上沒有紅綠燈,一條馬路兩座樓,三個警察兩只猴。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陳峰在歷史上孤懸海外的海南開始了創業。當時海南省政府給了他一千萬元,但是對于航空業來說,“一千萬連個飛機翅膀都買不了,我們不能走傳統路。”
不走傳統路的陳峰與海航也是幸運的。
由于改革開放,使得原本壟斷的中國民航業開始放松政策。
海航先是運用股份制的辦法解決了初始資金問題,又用租賃的辦法解決了初始飛機的問題。隨后,借著中國民航改革開放允許外資進入航空公司的新政策,海航成功地把索羅斯引進來,成為中國第一個中外合資的航空公司。
在陳峰看來,在海航不走傳統的發展路線,不僅促進了自身的發展,還在中國民航業起到了“鯰魚效應”。
從體制內出來的陳峰,深知身處壟斷行業的中國民航業的痛點——服務。1993年5月2日,海口至北京海航首條航線上,陳峰在飛機上當了一次空中乘務員,拿著鐵茶壺給乘客倒茶,“我們就是在創‘店小二’精神,要像開店的店小二一樣,笑迎八方客,用真誠的服務為旅客服務,這也是在創造海航的一個理念。”
之后,這成為海航的傳統。26年來,每逢周年海航各航空公司都會舉行類似活動,傳承“店小二”服務精神。
2019年,海航成立26周年的活動上,陳峰再度帶領管理團隊作為客艙服務人員,登上HU7281航班,跟航班乘務員一起推著餐車,為旅客提供餐飲服務。
在航空業泡了一輩子的陳峰,總說自己就是“賣票的命”,但是票也并不好賣,這是一個管理要求高、風險大且利又很薄的行業。
“航油價格高過一定數,神仙都救不了你。要是遇到非典這樣的情況,那真是顆粒無收”。
陳峰意識到單一航空公司的模式是不可持續的,海航的發展模式應該是一個產業鏈——航空運輸主業和航空運輸相關聯產業,航空公司加上航空地面服務,航空維修加上飛機租賃,發展機場以及臨空產業園區,構成一個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的商業模式。
陳峰也坦承,一個企業成長過程中磕磕絆絆在所難免,“我們缺乏經驗,很多時候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我們取得了成功,但是忘記了自己底子很薄。”
此前海航曾遭遇流動性困難,陳峰在今年4月受訪時表示,最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了。他認為正是黨和國家對民營企業的關心,給予了海航有利的支持和關愛,最后渡過了難關。
經過30年的發展,扎根海南的海航,從1架飛機、1條航線起步,到現在參控股航空公司16家,運營商用飛機超過700架,開通國內外航線2600余條,年旅客運輸量超過1.2億人次,連續9年獲評Skytrax五星航空,在世界最佳航空公司排名中位列第七。
“做企業,看似是經商,實際上是人生問題。”陳峰覺得,一個企業家,首先還是要把利于社會、利于他人作為自己經商的出發點,經商活動的準則是以誠養心,以義制利。
“海航的成功也好,遇到困難逐步走出來也好,都源于海南這片熱土,源于這個偉大的時代。所以我們感恩這個時代,感恩黨和國家,感恩一切支持我們的人。”
新浪財經:建國70周年以來,你印象最深刻的時刻是什么呢?
陳峰:建國70年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數字。大家知道近百年來中國人很辛苦,受盡帝國主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的災難生活,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我很難忘記的有一個紀錄片的場景,就是毛澤東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此中國人民站起來,這是讓我永遠難忘的畫面。中國人從此走上一個新的時代,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走向再次富強之路。
第二個畫面就是鄧小平同志南巡,開啟了改革開放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改革開放40年,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你看現在滿街都是車,我們的路、基礎設施發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富起來了。
再有一個是十八大,中國走到一個新的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開辟中華民族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新的時代基于對全世界百年的大變動、大動蕩、大改組的新的時代。中國在走完了改革開放40年以后,面臨著如何在全球變化的大格局中找到自己,實現中國人民偉大復興的夢想。
這三個畫面,是我對這七十年印象很深的畫面。我這代人,是共和國之初出生的人。對共和國初建的情況,只能從一些課本和歷史的教材當中感知。但改革開放的時代,我是一起經歷了,而且還是參與者,我們海航就是在改革開放的40年中,在海南建省30年中,用了二十幾年,建成了一個中國民族的世界級品牌。
新浪財經:你曾經說過,海航正在積極打造“泛南海航空樞紐”,這個對于海南和整個國家來說,有哪些利好?
陳峰:海南建立自由貿易區和探索中國特色自由貿易區建設,離不開人流和物流。前一段時間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在考察了國際上一些自由貿易區港的經驗以后,對于海南在建立樞紐和人流、物流兩大建設上,給我們海航提出相應的要求。
我認為在自由貿易區港建設中,海南如果把政策用好,完全可以用我們人為的努力改變航空的版圖。迪拜就是一個例子,完全人為創造出的航空樞紐。它就靠兩大政策:一是自由港的政策,航油,免稅,飛機全是使用國際特殊的自由港政策,使得成本降低,全球的航空公司都到那去中轉;二是免稅購物,形成了人為的航空樞紐。它是自由港區條件下改變了航空版圖,在政策基礎上形成了航空的人流和物流。
國家對海南三亞的建設也是按照樞紐機場來建設。對于我們來說,如何構建一個航空、人流和物流基礎樞紐,這是非常具有挑戰性又可能實現的重大課題。
此外海南的位置基于中國南海的中間,南海周邊地區是國家的重要地區,具有政治意義、戰略意義和國際意義。在這種情況下,樞紐依靠海南自由港區的政策。完全可以成為一個航空樞紐的政策洼地,航空樞紐形成了人流,再加上我們免稅政策的實施,可能使很多航空公司在海南中轉,中轉以后再飛到世界各地。同時還可以成為去南太平洋的樞紐。如果再加上航權開放,以及自由港區的政策,航空客運、航空貨運都可能在海南這個地方發展起來,形成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我認為這對海南的自由貿易區港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同時對中國的南海戰略和南太平洋新的航空樞紐建設,都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
新浪財經:海航26年,作為創始人,你認為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制度還是其他?
陳峰:做任何事情都有個發心,現在的話叫初心:究竟想要干什么?經營企業,看似是經商,實際是人生問題。人的機緣不同,有的當記者,有的當主持人,有的當黨政干部,我這人,就淪落江湖,淪落商道。
在中國文化當中商道地位是最低的,但在現代文明當中,商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文化的商道有非常清晰的定義——“計利當計天下利”,應該把自己的商業,為社會為他人眾生創造利益。
當然商業有商業規則,天天賠錢你也維持不下去,但是你的發心也應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在正常的生意當中以誠信和正常的商業利益作為出發點。
我認為,一個企業家,一個經商的人,首先要把利于社會、利于他人作為自己經商的出發點。同時用“以誠養心,以義制利”的精神,作為經商活動的準則,我認為這才是根本。
至于說做什么商,去開什么鋪子,都是個人選擇了,像我們這個航空公司賣票的店小二,也是不離這些根本。
新浪財經:在民營企業當中,海航是個什么樣的定位?
陳峰:應該說海航是中國民航改革開放的一個旗幟,是一個中國民航改革開放大背景下,用股份制的辦法解決了初始資金問題,又用租賃的辦法解決了初始飛機的問題,借著中國民航改革開放允許外資進入航空公司的新政策,成功地成為中國第一個中外合資的航空公司。
海航既是中國民航改革的成功產物,是中國民族的世界航空品牌的一個杰作,同時又是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遇到困難時,黨和國家對民營企業的關心,使它渡過困難時期的又一個生動案例。
海航的成功也好,遇到困難從困難中逐步走出來也好,都是這個偉大的時代給我們的回饋。所以感恩這個時代,感恩黨和國家,感恩一切支持我們的人。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高才升:有一份光,發一份熱,青春在奮斗中閃光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