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航:以高品質運控提升航班正常率 1至4月達到81.22%

圖:東航運行控制中心大廳
2017年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1017.21億元,同比增長3.21%,首度突破千億大關,東航的旅客運量也達到1.1億人次,再創歷史新高;2018年以來,這一快速增長的態勢繼續保持,一季度旅客運量同比上升7.7%。就在航班運量、經營業績不斷走高的同時,東航的航班正常率從2017年第四季度以來也顯著提升,今年1至4月達到81.22%,同比提高7.24個百分點。在資源有限的大前提并未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東航的運量與準點何以比翼齊飛?高品質的運行控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給力“神器”。
信息技術做“乘法”打造正常工作力量倍增器
“航空公司也是IT公司,信息化是航空公司的最高形態”,這是近年來東航在企業管理中一直強調并且踐行的準則。2017年以來,為了啃下提升航班正常率的硬骨頭,東航運行控制中心積極與信息部門聯手推進、建成投用了航班正常監控平臺、運行資質符合性驗證平臺、電子調配平臺等一系列信息平臺,以信息技術給各項工作做“乘法”,將之作為提升航班正常的力量倍增器。
通過航班正常監控平臺,東航航班運行保障過程中的31個不同節點都納入了信息化監控流程,實現實時監控、采集、記錄和告警,每一個節點是否符合航班計劃、有沒有落后于進度,平臺都能零時差地跟蹤發現、一旦有狀況及時警示。這一信息平臺已覆蓋東航在主基地上海兩場的全部航班,僅2018年以來就通過告警,及時幫助210個上海兩場東航航班優化調整。目前,平臺在東航所有航班的總覆蓋率達到了60%,預計年內將實現全面監控。

圖:東航運行控制中心大廳
除了航前預警和航中監控,這一平臺還能為航班正常率的提升開展航后分析,復盤每一個延誤航班的原因,找出其間航司可以努力、改進的空間。在平臺投用后,東航對延誤4小時及以上、涉及企業原因的長延誤航班逐一分析復盤,推進整改;今年以來,東航航班4小時以上長延誤的數量,大幅下降了兩成以上。
與此同時,運行資質符合性驗證平臺、電子調配平臺則進一步從源頭上,用信息技術幫助運行控制人員避免差錯、提升效率。電子調配平臺讓原先前后“串聯”的運控航班簽派流程,變為并簽開展,僅此一項,就可以為航班簽派縮短時間一半以上;符合性驗證則能避免人工操作的差錯,一個航班的機組人員資質是否符合執飛要求、會不會出現機組人員即將超時而冗余不足的情形,信息技術都能幫助運控工作人員準確把關、避免漏洞。
應對資源約束做精做準資源投入“加法”
作為三大國有骨干航空公司之一,東航旗下的大量航班來往于國內各主要航點之間、飛經全國最繁忙的航路,其主基地所在的上海兩場更是我國運量最大的航空樞紐,如是特點,決定了東航必須在資源緊約束的大環境下尋求業務發展、提升運行品質。因此,東航著力打磨探索,在航班運行控制中用精用好有限的資源,做出最準確的“加法”,使之發揮最大效益。
信息平臺的梳理顯示,東航運行的主要機場時刻緊張繁忙,常常需要航班排隊等待管制人員起飛指令;能否及完成航前和過站準備、盡早加入排隊,對提升正常率非常重要。為此,東航提出了在主要機場比局方要求再提前5分鐘的工作標準,要求機組、地服等各個環節的相關資源都以此為節點,給予保障。例如,如果前序航班落地時間偏晚,運控部門就會通過協調機場、地服,優先保障廊橋資源,盡量使飛機降落后停靠就近的近機位,縮短滑行和上下客時間,減少對后續航段的干擾。
東航運控中心還發現,東航的A320機隊中,發動機推力較大的機型,原本大多集中在分子公司,而東航飛行時間在5小時左右、由A320執飛、接近其性能上限的航班,卻大多在上海出港,一旦出現天氣、航路變化等突發情況,容易遇到運力不足需要拉客限載或者臨時調換機型,影響航班的準點。依托這一分析,東航運控中心的運行經理部、飛行簽派部、運行調度部、飛機性能部等部門與東航技術公司、商委等單位進行了多輪研討,并在今年4月召開易限載航班協調會,針對今年夏秋航季容易受載量限制的16條正班航線,給出最優飛機構型、研擬調整增加相應機型的運力投入。通過這樣的調整,現在上海前往清邁、胡志明、宿務、金邊等航線,已經大大減輕了在運行當天進行臨時運力調整的壓力,提高了航班品質和正常率。
繁忙環節做“減法”以裕度助力準點
“上海-安慶-桂林航班比原先準點多了!”這是四月底以來,這條航線上東航不少旅客的共同感受。體驗改進的背后,源于東航調整航班排班、為該航班過份繁重緊張的裕度做“減法”。
今年4月初,東航運控中心正常辦在高延誤航班統計中,發現上海-安慶-桂林航班正常率僅為25%,且企業原因延誤占比相對較高。在分析延誤原因后,東航確認,該航班的前續因為同方向的時刻比較密集,經常會遇到受限,又與后續的上海-安慶-桂林銜接較緊,因此影響后續航班的正常性。據此,東航正常辦要求東航商務委盡快調整虹橋-安慶-桂林-安慶的時刻,寧可使航班與前段之間冗余更大,也要避開擁堵高峰。今年4月26日,時刻調整得以落實,截至發稿時,調整后的航班平均正常率已回升到68.42%。
東航也積極落實,確保航班計劃過站時間符合局方要求。今年夏秋季東航航班計劃中,原先不合規的4個航班,已經通過果斷的“減法”,調整航班時刻和銜接,把間隔變“松”,留出余地,滿足過站標準。
與此同時,東航還合理利用CDM(協同決策)規則和主基地虹橋、浦東機場設立運管委、溝通各航司及保障單位的契機,通過企業內部對放行時刻合理分配、靈活調整,避免時刻資源浪費,提升航班正常率。東航運控一旦發現某一航班趕不及按時起飛,而其他后續航班已經做好準備,就會果斷做減法,在原定時刻減去原有航班、安排后續航班先行起飛,使時刻資源不被浪費。
為了繼續提高航班運控品質、東航還在與保障鏈的上下游單位進一步加強協同。如今,東航已經分別在空管上海區管中心和虹橋、浦東機場指揮中心設立協調席位,加強溝通,解決企業信息源單一、信息滯后的問題,使其信息化平臺獲得更加扎實的數據基礎。東航與華東民航各單位協同決策系統(CDM)的下一步升級擴容,也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未來,東航有望繼續實現正常率與業務量的齊頭并進。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與B777:四載成長,有你同行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