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機場規劃設計建議
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廈門新機場為填海機場,機場內水的處理和利用尤為重要。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既避免了洪澇,又有效的收集了雨水。
機場作為大型公共設施,具有占地面積大、人流密度大、能耗高等特點,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中的相關條文要求,機場具備實現“海綿機場”的條件,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規劃設計。
一、通過對飛行區、航站區及陸側的功能配套區域進行合理規劃布局,盡量減少鋪裝面,增加綠地面積
飛行區以跑道、滑行道及停機坪為主,其余部分為土質區,總體而言鋪裝面積較小,土質區面積較大,通過對跑道、滑行道及停機坪平面的合理布局和選型,盡量將鋪裝區面積減小,增加土質區面積。
航站區以及陸側的配套區以房屋建筑為主,總體而言建筑物和鋪裝道路占地面積較大,綠地面積較小,該區域通過優化地塊功能布局,進行資源整合,盡可能增加綠地面積,減少建筑物及鋪裝面的面積,此外,部分鋪裝面可采用透水結構,有利于雨水的下滲。
對于整個機場規劃而言,通過優化調整,盡可能實現整體綠地面積不小于30%。
二、通過對豎向的合理規劃設計,實現“下凹式綠地”,有利于雨水的排放和收集
飛行區的豎向設計與“海綿城市”的理念十分契合,飛行區的整體豎向設計為:鋪裝面高,土質區低,排水管溝最低,符合“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
航站區及陸側配套區的設計理念通常為:鋪裝面低、綠地景觀高,在本次規劃設計中,盡可能改變這種設計思路,改為鋪裝面高、綠地景觀低的設計原則,從而實現“海綿城市”理念中對于鋪裝面與綠地的高程關系。
三、通過平面的合理規劃布局設計,在適當位置設置調蓄水池、景觀湖等設施,從而實現雨水的慢排緩釋、二次利用
在飛行區的土質區內,例如:平行滑行道之間、跑道升降帶以外的土面區內,設置調蓄水池和調蓄寬溝,實現雨水的慢排緩釋。
在航站區及陸側配套區的景觀設計中,考慮設置景觀湖,可以最大限度收納陸側的雨水。
此外,飛行區調蓄水池的雨水,考慮設計濾水層以及凈化裝置,從而實現雨水的二次利用。
充分利用場地地勢條件,優先考慮重力流排放,自排為主強排為輔,降低工程投資和運行費用;雨水排水分區統籌規劃、兼顧遠期部分區域機場發展用地排水。 利用下凹綠地、調蓄水池、濕地等多種河道補充形式來蓄滯澇水,同時結合內圍場河、外海的綜合調度,最終達到滯緩排水匯入圍場河的時間的目的,實現對澇水的有效控制。
四、通過規劃設計,實現雨污分流,避免水體的污染。
飛行區內的污水來源主要是配套設施小區生活污水、除冰坪的除冰廢液以及維修機庫的油污水。小區污水在設計時考慮單獨的排污線路,進入機場污水處理系統統一處理;維修機庫的油污水需設置油污分離系統,集中處理油污;除冰液的主要成分為乙二醇類溶液,對土壤和水體均會造成污染,設計過程中考慮在除冰機位設置獨立的除冰液收集設施,實現除冰液的集中處理,回收再利用。
航站區及陸側配套區的污水主要是生活污水,考慮單獨排放,集中處理。通過對污水系統的優化設計,目標實現機場雨污分流比例達到100%。
提高污水排放標準。為了減少對沿海的污染,對機場污水進行深度處理,出水水質達到一級A+的標準,高于國家要求的一級A標準。處理后的污水中氮、磷的排放濃度更低。
通過上述規劃方案并輔以新材料、新技術等手段以實現海綿機場的設計理念。
五、構建基于GIS的信息排水系統
結合海綿機場監督與需求,機場片區的排水規劃將建設相關信息化系統,即GIS排水信息系統的建設。該GIS系統的建設是基于對污水管線、雨水管線、中水管線以及相關資料的信息化基礎之上。根據機場GIS基礎系統,可以實現管線資料高效率的保存、修改、增添、刪除和轉移等基本管理工作,還可以實現與其他GIS系統,如道路GIS系統、電信GIS系統和暖通GIS系統等的完美整合,提高整個機場片區管理和建設的效率,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
系統將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控制方式實現對供排水設施的全面、動態化管理,實時監控排水管網的關鍵點、自動預警等。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和云技術,進行服務效能整合與升級、加強資源整合與共享,實現節能減排,提高資產運維管理效率,進而提高水務行業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責編:admin
免責聲明: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國際空港信息網”的稿件,其版權屬于國際空港信息網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文章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其他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對其真實性負責。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來源。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新聞糾錯 [email protected]
- 上一篇:哈爾濱機場2號航站樓B1區明年竣工
- 下一篇:返回列表